73160c_195e3f6a8dcd4e9282655f117c9c678d.gif_srz_654_500_85_22_0.50_1.20_0.00_gif_srz  

 

應該非常多人看過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2008)和《賽德克·巴萊》(2011) ,但是你看過魏導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七月天》(1999)嗎?

只可惜礙於尺度,同時導演也沒有發行DVD的計劃,使得這部片只能在影迷間口耳相傳,頂多在08年的南方影展和今年的誠品選片公開播映過幾次。

筆者也是早已久聞這部片的大名,一直沒機會看片,透過這次in微創的網路免費放映(免費看全片連結:http://www.inmovie.com.tw/…/B4049E621D69B35D6BEE7366CC7FF1C…),終於有機會一睹魏導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生猛創作力。

整場劇的結構、演員的表演以及攝影等等,至今看來,依然超越許多院線上的國片,但這部電影除了當年沒能入圍金馬獎外,長年下來也幾乎不受關注,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導演以貫穿全片的「髒話」直接的呈現台灣特有的草根文化,同時大膽不彆扭的運用性愛戲碼。坦白講,這部電影,男的不帥,女的不美,但是劇中演員的面孔,大概才是我們這塊土地最具代表性的樣貌,最能為人所共鳴。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這部「誠實」且「不賣弄」的電影才會在當時面臨上不了院線,也沒有電視台願意承播的窘境。

現在多數的台灣電影,罵髒話罵的好文雅,非得面對「性」的時候,多數都用千篇一律的文藝風格來掩飾創作者對電影分級的妥協。隨便舉個例子,即便《共犯》(2014)把高中生的互動捕捉的極其自然,但整部戲的高中男生,一句「幹」和「操」都沒有,在我看來,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反觀《七月天》似乎完全沒有包袱,魏導在當時尚未成名的背景之下,沒想到就豁出去拍了一部怎麼生猛的作品,也算是小品版的《賽德克·巴萊》了。

從開場的震撼到收尾的杳然,一點矯揉造作也沒有。對警方的惡行以及江湖道義的虛假,力道強勁的批判,現在看來,仍然擲地有聲。

同時,成家打破第四道牆的那顆鏡頭,令人難忘。

一個試著掙脫的青少年,對命運的既定,選擇了叛與逆,卻無能無力。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