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er-hallervorden  

 

德國電影《最後的馬拉松》(Back On Track ,2013),故事發生在秋天。

曾經的奧運馬拉松金牌得主保羅艾維霍夫(Paul Averhoff)偕妻子一同住進了老人院,從此開啟了機械性的乏味生活。做禮拜、做手工藝品、用餐和就寢,日復一日。不甘苦悶,不願再坐吃等死的保羅,毅然決然,披上毛巾,換上戰衣,就地起跑,目標直指柏林馬拉松冠軍。

看似勵志的題材,讓人起先還真不認為這樣老套的故事能玩出什麼新花樣。腦海晃過的像是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所執導的《唱快人生》(Quartet ,2012),有老牌明星們齊唱歌劇,重新玩味起人生的情節(但該片我不甚喜歡)。一度還猜想保羅會「感召」大家一起跟他跑起馬拉松。

其實《最後的馬拉松》更像是屬於《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式的故事,保羅就像藍道麥墨菲(Randle McMurphy)一樣,是一個異數,一陣旋風,讓大家起頭不知該如何看待的存在,但最終他帶給了眾人一個希望,且實質的帶來改變。差別在於藍道總是主動想改變局勢,保羅的所作所為皆是為了自己,讓自己好過一些,但他的源源活力反而莫名的令他人感到好奇,甚至神往。

 

 

本片強調年過七旬的保羅不懈的長跑精神,並以馬拉松的過程當作對人生的明喻,鶼鰈情深的橋段更是十足催淚。但真正令人感興趣的訊息還是來自創作者對德國老人安養問題的批判。讀到一則數據,說是德國現在需要照護的高齡人口多達230萬,其中1/3年齡高於85歲,但現在國內卻至少短缺4萬名專業照護人手(編導假護士之口,一再強調此事),相當驚人的一項數字。劇中露骨指陳的老人安養問題,所言的確不假。

選擇秋天為故事發生的季節也頗有玄機,說馬拉松如人生,季節更迭不也有如人生?保羅遲早得迎來他的冬日,但俗話說「秋風掃落葉」,在遲暮之時的最後一跑,多少年輕人落得望其項背的份?說此劇能勵老人家的志,這我絕對信,供年輕人看,大概也能有同等功效。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