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sebumps_Review_Jack_Black_Dylan_Minnette_Odeya_Rush_01jpg.jpg 


進戲院前未做功課,只從預告曉得《怪物遊戲》(Goosebumps ,2015)是關於一群怪物從書中被「解放」,四處作亂的商業冒險劇。怎麼會想到原來它取材的是小時候曾經愛不釋手的童書《雞皮疙瘩》(Goosebumps)系列呢?片商不沿用原著名,也許是嫌它在台的受歡迎程度不高吧。

《雞皮疙瘩》小說系列截至目前已出版近兩百本,故事通常是一貫公式化路線,背景都是青少年來到新環境(寄宿學校、露營),遭遇到一連串不可預期的超自然事件,一發不可收拾,如此這般。超自然事件包括主角發現一面可將人隱形的鏡子或者遭到死而復生的木乃伊追殺等等。

究竟這個系列憑什麼能在全球發行達四億本?大概是因為該系列小說皆是薄薄一本,情節不繁雜,也不具有太多文學性,述說的都是關於鬼怪的禁忌主題,但卻又是以童書來包裝故事,完全能觸動兒童或青少年的好奇心(它到底算不算童書?這個經典討論,劇中也不可少)。加上主題選擇多,讀者可隨意挑選有興趣的題材入手。它的確有獲得成功的充分條件。

只是談到電影改編就有些尷尬了。整套小說中固然有突出角色,例如電影中扮演怪物總召的木偶人(Slappy the Dummy),原作關於它的故事就出版了不少集。但此系列坦白講確實沒有逐集改編的價值,許多角色諸如狼人、雪怪或吸血鬼等,描述這些經典怪物的文學或電影太多,珠玉在前,《雞皮疙瘩》其實並沒有玩出太多新意。


好萊塢顯然深知這個道理,卻又不能放著這個錢礦IP不管,最終竟妙想天開,改以原作出發,重新開發故事。男主角一樣是《雞皮疙瘩》的老哽人物,即「剛搬來陌生小鎮的青少年」。真正的妙舉在於,電影請來原著作者RL史坦(R. L. Stine)在劇中主演,當然,不是真的找他老人家主演,而是請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扮演他。光是如此,就夠讓史丹李(Stan Lee)吃味了吧?

082915_goosebumpstrailer2feat-600x450.jpg 

不過即便觀者毫不知曉《怪物遊戲》的原作故事也無妨,它的體裁與《野蠻遊戲》(Jumanji ,1955)挺一致,相信「遊戲」兩字就是這麼來的。如果片名是台灣片商對《野蠻遊戲》的致敬,導演羅布萊特曼(Rob Letterman)在劇中玩的「小人綁大人」,就是他跟傑克布萊克的小默契了。兩人上回合作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 ,2010)是空前災難,評價、票房皆奇慘。如今,《怪物遊戲》再玩一遭,反應可是截然不同。


《怪物遊戲》缺點也是明顯的,月光的設定太廉價,幾場戲竟安排角色直接把動機講完,顯得太懶。但整體而論,它的改編概念頗具新意,笑點到位,其中飾演冠軍的配角萊恩李(Ryan Lee)堪稱最佳喜劇綠葉,識別度也高,是片中年輕演員最佳。說起演員,本片基本上全靠傑克布萊克的人格分裂才得以成立,他除了擔綱主演以外,也分別獻「聲」飾演小木偶和隱形男孩。


好萊塢電影結局和《雞皮疙瘩》的結局一樣,多半公式化,不難預料,《怪物遊戲》亦然。但我們怎能想到,藏在文本後的感人故事竟能與電影相映?女主角漢娜其實是作者RL史坦本人喪妻之後,特意於小說中創造的角色。掌握了這個典故,《怪物遊戲》的老哽尾聲,也許能為之增色了。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