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5_675617819207631_8148571810195580338_n.jpg

1970年代有《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2010年代,有《驚爆焦點》(Spotlight)。兩部片討論的題材不同,但其精神價值和敘事格律卻是如此的相像。然而,兩個時代的觀眾分別看完兩部片的感想恐怕會有些微妙的差異。


《大陰謀》無疑會使得觀者對這兩位義無反顧的記者產生無比敬意。當然,我們看完《驚爆焦點》也會有同樣的結論,但可能還會再加問一句:「這樣的新聞團隊,現在要去哪裡找?」


會有這樣的差異,原因是《大陰謀》在1976年上旬上映之時,離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因水門案下台還不到兩年光景。這部電影的出現,對於當時的美國觀眾而言,簡直有如新聞紀實片的即時意義。


但《驚爆焦點》的真實故事背景,卻是在2001年至2002年,離現在,好歹也有14年差距。看著劇中人兢兢業業地謹守新聞工作者的分際,追求真相那鍥而不捨的決心,縝密查證資料真偽的原則等等。在現在看來卻是如此的不合時宜(現在連報業都式微了)。


《驚爆焦點》作為一部追查新聞真相為主軸的電影(主題又是關於神父性侵孩童),編導大可以加滿佐料,像是《真相急先鋒》(Truth ,2015)那般刻意樹立英雄,將採訪的過程拍攝的更為戲劇化等等。


然而,本片編導湯姆麥卡錫(Thomas McCarthy)的做法卻是仿效《大陰謀》,讓形式貼合內容,細緻且審慎處理每一個調查中的細節,把電影拍得極其繁瑣(而一個有受過正統專業訓練的記者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與寫實,如此來將新聞工作的精神價值和案件本身據實呈現。也難怪,就連掌管教廷電台對這部片都用了「誠實(honest)」和「令人信服的(compelling)」兩個字眼作為評價。


spotlight-333.jpg

 

湊巧讀到《國際財經時報》的記者艾美威斯特(Amy West)的評論,她對本片的評價特別到位:「在2002年,波士頓《波士頓環球報》的焦點小組告訴了我們發生什麼事;在2016年,湯姆麥卡錫做了完全一模一樣的事情。」


該片最傑出的,還有在於電影跟時代的呼應,所能激起觀者後續的反思。即,觀者(尤其台灣觀眾)在觀後不免接連想著:「為什麼一群以追尋真相為天命的記者,好像在這種『懷舊電影』中才有可能出現?」、「現在有這樣的新聞工作者嗎?」、「現在還有那些報社主管會如此信任自己的員工?」


再談,《驚爆焦點》現在出現的時機也算是勉強剛好。如果該片在事發後一、兩年出品,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事件尚未在全球徹底發酵,片末落落長的受害地點清單篇幅不免大打折扣。如此一來,這部電影所闡述的案件大概只會被當作「波士頓個案」來看吧。


《驚爆焦點》讓我們驚覺,有些東西,我們現實生活已經不存在了,然後惋嘆,然後懷念,然後有了份心,想要去重新挖掘那份價值。上乘的劇本、演員還原了那個美好時代,詠歎了新聞工作的本質。


只可惜,即便這部電影喚起了我們很多,但很不幸的,要一個連同性戀電影都不願意鼓勵的美國影藝學院,投票支持一個講述天主教性侵黑幕的電影,那簡直癡人說夢。由此可見,《驚爆焦點》的出現,無論就什麼方面來看,仍是不合時宜的,那是因為它實在走得太過前面。然而,現在的我們,需要這部電影。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