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oklyn.jpg
 


本屆奧斯卡與《愛在他鄉》(Brooklyn ,2015)能一概而論的,也許是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執導的《因為愛你》(Carol),兩片巧合的都將年代設定為1950年代的美國,也都是圍繞情愛主題的精緻小品。


然而,就題旨而言,雖然兩片皆是小情小愛的議論與辯證,《愛在他鄉》更費功夫營造年代感,讓美國大都會與愛爾蘭老家的時代景貌盡收眼底。一邊是新世界,一邊是故鄉;一邊是迷人的異國情人(未婚夫),一邊是母親認可的高富帥。情境兩相對比,也襯出了故事的深度。女主角愛麗絲(Eilis)的心旌搖曳或許是很多少男少女都有過的經歷,但因為主人翁所屬的時空背景殊異(戰後移民潮),她的遭遇也有著時代縮影的意義。


反觀,《因為愛你》較專注在一對女子情愛,而擱置了許多可以運用的時代元素,戲中許多街景乍看之下是如此的封閉。導演的選擇,讓這部片密緻地聚焦在兩女之間的情感,但也令這齣可以恢宏的時代劇僅能呈現出電視劇般的格局,揮灑不開。


《愛在他鄉》另外一項重要成功,莫過於女主角莎柔絲羅南(Saoirse Ronan)的精彩詮釋,愛麗絲這個角色的難度系數之高,超乎想像。方才也提到,愛麗絲面臨未婚夫的等候,卻在回鄉後遇到條件突出的新對象,不由得地陷入兩難(男)。一般演員若拿捏稍偏,恐將這個角色變成觀眾的箭靶,使其被喚作「賤女」等難聽名號。


有時,可藉由劇情的推動合理化角色的變心(如放大未婚夫的缺點,讓觀者也同意她移情別戀),但顯然無論是原著作者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還是編劇尼克宏比(Nick Hornby)都有共識性地不安排這種芭樂俗段,而選擇讓女主角自己來克服障礙。


如此一來,莎柔絲羅南的個人魅力與表演,就是本片的重頭戲。從在家無立足之地的少女,到美國渡了一圈,再回鄉,成了萬人迷。我們能清楚見到這個角色的轉變,從裝飾扮相還是言談語氣皆然。然而,被家鄉人的擁戴沖昏了頭,角色的本質仍然得固守(畢竟她離鄉的時間也沒長到足以讓她性情大變),虛榮心必然得有,但只能是那麼一點點,須恰到好處,稍過頭,便使角色淪沒了,觀眾認同感頓失。


能否鼓起勇氣說出「我愛你」?聲音的顫抖和肢體的不自然卻要顯得自然,方能真實呈現少女的羞澀情懷;該回信還是不回信?愛麗絲得狠下心做出選擇,卻不能忘記寄情於眉宇,令我們感受到角色的內心糾結與自譴。編導以區區幾場戲、幾個鏡頭,便讓一個女性鮮活起來,倚靠的,當然是全心寄身與情於劇中的莎柔絲羅南。


有朋友不能理解一個看似清純的女子何以忽然變心,認為故事欠缺說服力云云。但世間如此移情別戀的情事萬萬種,本就並非都是一方有錯才釀成情人失和,多數電影、小說會賦予太多角色動機給觀眾,使觀者相信事情會發生。


但《愛在他鄉》的特色即在於,她讓角色推動故事,而不是讓時常虛妄的邏輯、動機來拉著敘事走。愛麗絲為何會變心?也許沒有具體脈絡可循,但世事不也常是如此?我想,這無疑是本劇丟給觀眾最有妙趣的愛情辯證題。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