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founder-movie-2016-trailer-michael-keaton.jpg

最近台灣掀起一陣造假潮,先是田中實加,再來是海倫清桃。《速食遊戲》(The Founder ,2016)的出現倒顯得有些應景。未看簡介前,誤認該片是在講述麥當勞創辦人的奮鬥經歷──也確是如此──但電影更多著墨處,反而是一個投機商人如何奪走他人心血,假手建立飲食(房地產)帝國的故事。
看似陽春的英文片名「The Founder(創辦人)」其實正是值得玩味的爭議所在。麥當勞兄弟(Richard and Maurice McDonald)才是真正一手創辦麥當勞的人,但是真正將它推向全美乃至國際,從一間鄉居小店變成「教堂」的關鍵人物,是本片的主人翁雷.克洛克(Ray Kroc)。
雷.克洛克不願活在麥當勞兄弟之下,在逐漸以麥當勞之名闖出名號後,為了名聲與發言權以鞏固自身地位,他對外宣稱自己加盟的麥當勞是一號店,聲稱一切功勞在己。而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這點,我們不必看過電影也了然於心。
台灣食客對肯德基爺爺並不陌生,肯德基的品牌LOGO就是創辦人哈蘭德.桑德斯(Harland Sanders)上校本尊的肖像,網上也不難搜尋到桑德斯研發炸雞的故事。但是麥當勞如此家喻戶曉的速食帝國,卻鮮少有人知道任何關於它究竟如何發跡。
看完《速食遊戲》,便可知道麥當勞官方始終不張揚創辦史的緣由。
如此談下來,《速食遊戲》其實有點像是回顧臉書黑歷史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2010)。只可惜導演約翰.李.漢考克(John Lee Hancock)的手法太求安穩與保守,敘事與配樂的步調固然穩健,但也欠缺驚喜與記憶點。
由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領銜的群演很出色,但劇本的缺失也傷害了角色的塑造。投機客雷.克洛克一角原有奧斯卡大熱門的潛力,但編劇卻放棄賦予他人格的曖昧性,讓他在故事中幾乎沒有任何惹人產生同理的特質,而使得觀者始終感覺在看「一個惡棍的故事」,而非感受到他與你我的連結。
如此看來,艾倫.索金(Aaron Sorkin)編劇的《社群網戰》和《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2015)顯得出色許多,他至少刻劃出了一個唯利是圖者的人性面,令觀者氣得牙癢,卻又不忍厲聲苛責。
《速食遊戲》顯然不是一部討觀眾緣的電影,因為它無意呈現善惡果報,而是如實呈現了商戰的爾虞我詐,以及成功勢必陷人於不義的潛規則。如同雷.克洛克所言,遇到敵手溺水,他會將水管塞在他的嘴裡。麥當勞兄弟聞言啞口無言。
哪怕是《社群網戰》裡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都有悵然若失的片刻,約翰.李.漢考克卻讓我們傳統認識的「邪惡」連連獲勝,甚至連去趟銀行都能遇上貴人相救。悵然若失的反而換成了呆坐在大銀幕前的觀眾。
走出戲院後,看見麥當勞,發覺這個由誆騙建立而來的飲食帝國,吃還是不吃呢?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