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2.jpg

 

本屆奧斯卡默默打破一項紀錄,入圍最佳紀錄片獎的《辛普森:美國製造(暫譯)》(O.J.: Made in America ,2016)成為金像獎史上最長的入圍作品,總時長7小時47分鐘(註1)。不過酒香不怕巷子深,該片出色的製作水平可使觀者「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O.J.辛普森(O. J. Simpson),以一位偉大的美式足球球星身分在六、七〇年代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真正打破了美國的膚色藩籬,成為最早獲得美國白人崇拜的超級巨星。但在1994年,他一夕間成了殺妻疑兇,從天堂落入地獄。
如同受訪者所述,任何活過九〇年代的美國人,都無法忘記此案所掀起的狂潮。既然事實已清楚擺在眼前,導演伊薩.艾德曼(Ezra Edelman)無意僅將焦點對準辛普森,而選擇旁敲美國當時的種族主義紛亂,試圖解讀辛普森的崛起與衰亡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作為一個黑人,辛普森從動盪不安的六〇年代起,便自行劃出界線,與其他黑人保持距離,他從未出言伸張種族平權,住進白人社區,娶來白人妻子。
「我是辛普森,我不是黑人。」辛普森大言不慚地強調自己不該被膚色定義。而這樣非典型的黑人形象,也讓他成為白人眼裡的模範生,得以享盡一切款待。
待辛普森因為殺妻之嫌而被捕入獄後,他卻一反以往態度,搖身成為受迫的黑人烈士。為求贏得審判,辯護團自知不具勝算籌碼,便將辯護方向拉抬至種族層次,白化甚深的辛普森欣然披上黑袍。受到煽動的黑人民眾也從此不再重視事實,堅信辛普森是無辜者,休戚與共。
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胖尼殺很大》(Bernie ,2011)講述身陷殺人醜聞的萬人尼柏尼.鐵德(Bernie Tiede),以偽紀錄片形式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的鄰家大叔何以成為階下囚。但畢竟仍是重演,《辛普森:美國製造(暫譯)》以真實的影像道盡人性的複雜本質。
導演訪問了O.J.辛普森各個時期的友人牽涉世紀審判的正反兩方,詳實地拼湊辛普森的多重面貌。然而,他的親切、易怒、慷慨、善妒、善富社交的手腕與暴力傾向等一切特質,終究讓觀者感到混淆,進而挫折,因為這一切衝突的形象都難以拼湊出他的人格面具。
366139bfc759613ca0f72a5c8094452244800a52.jpg
這樣的人究竟如何養成?得以成為萬眾矚目的體育明星,又何以在逍遙法外後持續成為人們簇擁崇拜的偶像,是什麼造就了O.J.辛普森?答案顯而易見。美國作為片名標題,卻也是無所不在的故事軸心(瞧瞧那電影海報上瀝血的星條旗手套)。正因為身在沒有不可能的美國,才容得下如此鼠輩。
但批判辛普森之餘,片中那些坦承透過辛普森詐取利益與換得所屬理念獲得重視的人們,卻又有多高尚?《辛普森:美國製造(暫譯)》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O.J.辛普森,也一併照出了美國當代社會的隱患。
本片因為這個戲劇化的真實角色而精彩奪目,但在諸如剪接等各項技術層面上都是教科書級的典範,堪稱有條不紊地忠實釐清脈絡,揭示題旨。令人懷疑的是,這樣史詩級的片長,有多少影藝學院的會員能真正將其看完呢?再來,如此忠實解構黑人與白人對立史的作品,難以討好兩邊。在採行學院選舉制的奧斯卡獎恐怕不易受到青睞。
 
(註1):一旦本片贏得奧斯卡獎,將打破蘇聯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 Bondarchuk)以《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1966)寫下的7小時7分鐘紀錄,成為史上片長最長的奧斯卡獎獲獎作。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