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仇人_1042x540.jpg

 

 

因為一場車禍失去雙親的英珠,多年來與弟弟相依為命。在弟弟惹事面臨刑責後,心急的英珠設法籌錢保釋,於是開始打起「仇人」的主意。她以工讀生的名義應徵了撞死其父母的肇事者尚文開的小店,原本一心只想著報復的她,卻逐漸放下對仇人的恨意,甚至將之視為父母再世。

 

本片是韓國導演車聖德的首部長片,他多年前執導的短片《金先生謀殺事件》(Vanished Night ,2011)還曾經在台灣女性影展放映過。這次的長片作品取材自她自己的真實遭遇,她的雙親在她十歲時因交通事故送命。對肇事者的恨意與好奇心,使之創作出《親愛的仇人》(Young Ju ,2018)。

 

這樣關於憐憫與救贖的題材,在韓國影壇不乏傑作,諸如金基德的《聖殤》和李滄東的《密陽》皆是代表。巧妙的是,連帶《親愛的仇人》,皆引用基督教的教義或典故。在《密陽》中,兒子被殺之後的申愛進入教會,學得原諒仇人的道理,卻在對方竟早一步對她說自己已經被主寬恕而精神崩潰。

 

而在《親愛的仇人》之中,女雇主溫和良善的氣質,讓英珠深受吸引。但在片末,我們得知他們是基督徒,女雇主甚至在禱告當下說自己後悔照顧英珠。

 

她並未解釋這麼說的原因,但這或出自於肇事者家屬的慚愧,以及「面對她,我永遠還不起的自責」。她心想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去面對,才能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這無疑是最自私卻也最實在的念頭,沒有人會願意跟自己的債主朝夕相處,尤其是所欠的錢大到你一輩子也償還不了的程度。哪怕對方免除了債務,心裡都不免有疙瘩。

 

但是在對著主禱告之時,說出這樣的想法,自然也形成了本片最大的諷刺,讓曾將雇主視為父母的英珠頓時清醒。原來心目中大善人,寧願把愛分給任何人、向神懇求原諒,也不願親自向受害者贖罪。

 

香港浸信會牧師馬保羅曾在《基督徒贖罪成本較低?》一文中解釋基督徒眼中的贖罪真義:「人類能得到救贖是本乎上帝的赦罪恩典,這並不是出於人類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人的善行,免得有人自誇。」「在上帝為人預備的救贖計劃中,祂希望與人建立的不是一種買賣或交易式的關係,而是一種真誠的、個人的、親密的愛的關係。」

 

「上帝決定一切,人類沒有決定權」一說對於非教徒而言,不免嗤之以鼻。

 

韓國半數以上人口無特定宗教信仰,但近年來的基督徒人數快速上升,上看千萬人。基督教文化與傳統宗教文化甚至與人性所產生的抵觸與矛盾,也成為多位韓國導演嘗試辯證的主題。

 

《親愛的仇人》顯然也不是一部福音電影,否則,就讓雇主喊著「照顧英珠是神的安排」,欣然接受就好。然而,難以存在的負罪感,讓人性在這裡獲得了更多空間,雇主一番話固然殘酷,卻也體現了現實。

 

在夫妻倆離開之後,原來一直躲在床下的英珠走向床邊。躺在床上的是雇主夫妻的兒子,因為同一場致命車禍而成了植物人。英珠盯著他,導演此時給了一個維生設備的特寫。接著換了下一個場境,英珠站在橋上,想著是否就此結束生命。

 

英珠這過程中到底在想什麼呢?面對對她有恩的仇人。若結束掉他們兒子的生命,既是報復,也像是報恩。之後選擇結束掉自己的生命,彼此更是互不相欠了。這顯然是最殘酷卻也最能引人省思的收尾。

 

然而,導演車聖德雖然提供了一顆不尋常的鏡頭,引導觀者認為英珠做出了這個決定,但最後卻選擇完全不交代她到底有沒有做。不夠勇敢的創作抉擇(亦可能是製片人的考量,畢竟英珠一旦做了,分級不免受到影響,票房也可能會面臨衝擊),是《親愛的仇人》終究無法企及金基德或李滄東之作的原因。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