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rlmanshelter-1024x640.jpg
 
《帕爾曼的音樂遍歷》(Itzhak ,2017)近日在台上映,受到片商邀請之前,對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之生平一無所知,只知《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的樂曲是由他演奏。但電影一開始,就很快被拉了進去。
帕爾曼是以色列人,四歲罹患小兒麻痺症,不良於行。但導演無意著重在勵志經歷,在一段訪談中,伊扎克.帕爾曼之妻托比(Toby Perlman)指出,先生當初能上電視節目表演、才華獲得認可,很可能只是因為電視台希望拿他的殘缺作為賣點而已。
在紀錄片中,也許是出於對大師帕爾曼的尊重,導演艾莉森.切爾尼克(Alison Chernick)反而淡化了他的「不方便」,而將焦點擺在他美好的演奏技法。的確,這部片更應該是用聽的,人總是遭受視覺所蒙蔽。
如同片名所述,本片是帕爾曼夫婦巡迴各地表演、授課、領獎的過程,沒什麼大事發生,但大師的生活哲理就這樣像擠牙膏一樣被切爾尼克的攝影機給擠出來,盡見精華。音樂系學生可聽門道,不懂音樂者也可見賢者哲思。
但也覺得,片名改為「帕爾曼夫婦的音樂遍歷」其實同樣合情理,帕爾曼太太應知紀錄片是聚焦她老公,卻存在感強烈,幾乎每一個話題都要參加。但這也沒有不好,或許伊扎克.帕爾曼要是沒有同樣對音樂有造詣的賢內助協助與陪伴,或也沒有今日地位。不聽音樂,看夫妻倆的互動,也有一番樂趣。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