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ffragette-mv-3.jpg 

趕在2015年結束前欣賞《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 ,2015),倍感應景。本月中,長期以來貶抑女權聞名的沙烏地阿拉伯總算允許女性投票與參政,堪稱女權一大跨步。回首1912年的英國,即片名所述的「無懼年代」,一群女性同樣站上街頭為投票權奮鬥,且是以暴力抗爭來反制不公義。



本片以洗衣廠女工茉德瓦次(Maud Watts)的視角出發。因為受到了工廠同事的鼓動,她意外投身了由女權教母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所領導的社會運動,爭取女性投票權。茉德從而站上街頭,甚而採取激進抗爭。但身兼妻子與母親兩種角色的她,也致使家庭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

實際上,女工茉德只是編劇艾比摩根(Abi Morgan)筆下的虛構人物。艾米琳潘克斯特和殉道者艾蜜莉戴維森(Emily Davison)都是作為主述者的合適人選,但編劇家卻選擇另闢蹊徑,轉而刻畫一個從未真實存在的人物來描繪真實的歷史事件,這自然有其考量。只是形塑成功與否就有待評價了。

明顯地,女主角茉德在整個故事當中都處在太被動的位置,從最初的觀望角度,到那陰錯陽差的演講使得她意外深入核心。實際上,觀者不容易從她身上看到太多自覺,反而只讓人感覺此人是糊裡糊塗地被認定成「女權主義者」,而她自己竟也信了。講坦白,茉德自始自終都處在蒙昧狀態而已,她對女權一知半解,對組織的決定卻又從不反芻,幹了就是。

也許我們能說,要一場社會運動的參加者都帶有強大的自覺是根本不實際的事。多數成功的社運,不都需要三種人來協力完成?即徹底有自覺的人、自認有自覺的人和純粹跟風的人。敢說茉德應是處於第二個位置。所幸她跟隨的是一批走正道的女權先驅。

說艾米琳潘克斯特引領的是「正道」,也許又足以引起另一波爭議。採用暴力手段,輕則砸玻璃,重則放炸彈。就結果論來看,確實促成了女性獲得平等,但以極端行為達到訴求是否合適,在當代乃至後世都有不同解讀。在劇中,組織內的成員對此也產生意見分歧,但編導卻未就此深鑿,淺淺順過,殊為可惜。

若進而談史實,就連艾蜜莉究竟是否純心自殺都有雙重版本。在劇中,她被浪漫地處理成某種有自覺性的自殺。然而,史學家多數皆認定她是舉旗未遂而意外被馬撞死。看來片中最有自覺的事件,可能也是陰錯陽差,但我們也不能責怪在有所謂的模糊空間之下,編導選擇另作解讀就是。

13ROUNDTABLE2-videoSixteenByNine1050.jpg 


談完個人對劇本的疑慮,必須回頭稱許《女權之聲:無懼年代》的攝影策略。大量的特寫鏡頭使得女角全被限縮在有限的鏡框中,無法脫逃,好似她們在劇中的處境,有所呼應。另一項好處則是使得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的臉部表情被放大,情感的紋理亦獲得增強,無疑增加了她提名奧斯卡的籌碼。

但也不免質疑過度晃動的手持運鏡,雖成功創造某種身歷社運現場的紀實感,但其搖晃的程度已直逼《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2012)的程度,似乎又顯得太過頭了些。


談到演員,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獻上了前所未見的打醬油式演出,發表了一席不夠動人的樣板喊話便消失不見,卻被列席海報當作主打(海內外海報皆然),令人失望。我倒更希望看一部由梅莉史翠普主演的艾米琳潘克斯特正傳。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