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jpeg
 
「皮耶,想知道你的名字嗎?」
「我已經有名字了。」
 
若未依脈絡順著看,勢必覺得這對話根本相悖,不能成立。
這段對白源自巴西導演安娜.慕依拉緹(Anna Muylaert)的《別叫我兒子》(Don't Call Me Son ,2016)。
本片講述與母親和妹妹同住的17歲少年皮耶,幾乎在一週的時間內,發現自己和妹妹是母親當初從醫院「偷」出來的,養母面臨牢獄之災,而兄妹倆的遭遇也許比她更糟──他們得要面對自己的親生父母。
在《別叫我兒子》中,皮耶的年紀卡在即將成年的17歲(巴西與台灣一樣,成人年齡同為18歲),外貌上雖是成熟的男人,在法律上卻仍不自由,得由父母管控。皮耶大可選擇安身立命,隱藏自己對養母和妹妹的思念,就像他選擇隱匿自己的性傾向。
此處的設計是值得深思的,皮耶的變裝癖好與同性戀傾向,顯示他也許並不安於這套身軀(即親生父母所賜予的身體)。當他回到親生父母身邊,被迫作為一個正常男孩時(穿POLO衫、喜歡足球),他選擇的是公開昭示自己真正的內在,顛覆親生父母的性別期待。
養育之恩是真的,就像皮耶的性取向一樣,是鋼鐵一般的事實。如果親生父母不能接受皮耶的一切,那只能稱為接收,而非真正的接納。俗劇只會讓孩子吵著回家當作戲劇高潮,慕依拉緹別出心裁的構思,讓皮耶的抵抗因此顯出了縱深。
此外,最好玩的一點,還在於皮耶的養母和生母其實皆為丹妮爾拉.奈佛西(Daniela Nefussi)一人飾演,裝扮大幅改換之下,實在難以一眼識別。因此片中皮耶向親生母親表示自己想找「媽媽」的戲,回頭看來不免覺得弔詭。然而,導演這番「惡作劇」,似也更強化了皮耶所追求的不是形象化的存在,而是真正與自己建立感情的母親。
至於皮耶的親弟弟喬卡,導演只鋪陳一場泡妞不成的戲,作為收場的線索,不免顯得太草率了些。結構不夠緊實是本片的問題,喬卡這條線尤其鬆散,片長應能有再延長的空間。不過數個佳段與全體演員的傑出表演,讓本片註定討人喜愛。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