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anago_sub6.jpg

 

《親愛的外人》(2017)改編自曾獲直木賞肯定的名作家重松清在1996年所著有之小說,「親愛的外人」乃是台灣片商所命名,原始的書名與片名應更能表現故事傳達之本意──原名為《孩子為了我們而誕生》。

 

本片講述上班族信(淺野忠信 飾)與前妻友佳(寺島忍 飾)離婚後,分別共組家庭,兩人的女兒沙織(鎌田來樹 飾)則由友佳贍養。信再婚的對象是同樣再婚的奈苗(田中麗奈 飾),信也因此成了她的兩個女兒──小薰(南沙良 飾)與惠理子(新井美羽 飾)的繼父。

 

上述關係乍看很像繞口令,但類似家庭的重組、再重組,在現代社會來說,並非罕事。友佳因為不願為了孩子而放棄事業,與信有了觀念衝突,當信得知友佳私下墮胎,他不問她的感受,而是直罵:「怎麼不跟我商量?」;奈苗則是遇人不淑,被丈夫澤田(宮藤官九郎 飾)惡劣對待,與女兒深受家暴之苦。兩段婚姻雙雙破裂,其來有自。

 

友佳很早就明白生育將會對她造成的人生影響,性格獨立的她,不願就範,致使他與信衝突不斷,雖然選擇屈就,生下了孩子,不過這仍未能挽救兩人的婚姻關係;樂天的奈苗則始終像是個渾然天成的家庭主婦,已育有兩女的她,仍有計畫與信生下第三子。

 

864a1dc64293c9cf3d307fd5341b8de2.jpg

 

在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1983)中,主人翁佳莉苦思不出她與丈夫的婚姻盲點,直道:「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孩子,可是我不覺得。因為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只要你來,我就可以給你幸福。」

 

整體觀之,無論友佳、信、沙織還是澤田,他們之所以決定生育,哪一個人不是為了別人或自己?既可能是為了取悅另一半,也可能是為了向親族交代,也或者只是迷信一個「傳統家庭」的概念。孩子從來都是被動的,他們因為大人奇形怪狀的原因而誕生在這世上,向來沒有選擇權。

 

然而,孩子也是迷信的。信的繼女小薰不願接受自己的父親被另一個男人給取代,甚至喊出寧願與家暴父相認的話。信對小薰越好,小薰越排斥。弔詭的是,作為一個日本上班族,信長年下來放棄應酬,以至於被公司轉調,為的卻是要發揮父愛來維繫他好不容易得以穩固的家庭。反覆的衝突,形成了接二連三的糾結,不得了斷。

 

d5cd7cf7f51b7b7b17b074aeda0f75eb4002ca73_xlarge.jpg

 

本片最終要談的,除了大人的天真無知,終究還是親緣與血緣的辯證。然而,看到許多人拿是枝裕和的《我的意外爸爸》(2013)來對比,指出《親愛的外人》的不足,筆者不免感到不以為然。因為前者的情境(抱錯小孩,兩家互換)是太極端的境況,與後者的狀態(因再婚而重組家庭)屬於不同的題目。

 

故事最終的走向仍是樂觀的,若觀者願就信的角度來看。當澤田最終穿著不合身的西裝,望向與自己不相識的女兒而無言以對之時,我們知道作者仍相信一個身心健全的家庭最後依舊是孩子最好的依歸。更明確的訊息則是,生育之情終究無法與養育之情並重。

 

在故事的最終,信面對倔強的小薰,他問了她:「妳有什麼感覺?」屬於本片絕妙的收筆之處。「愛」聽來總是消極虛幻,卻是維繫一個家庭的唯一解藥。而表達愛的訣竅,首先是傳遞同理心,再者是靜靜地傾聽。

 

《親愛的外人》是三島有紀子繼砸鍋之作《少女》(2016)之後的新片,此次回歸到踏實的敘事,緩緩地將故事說好,在有力的演員陣容加持之下,整體呈現相當穩健。雖仍有篇幅過長,交代太執著於細節的問題,但是暇不掩瑜,仍是值得反覆咀嚼的細膩之作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