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allon-Ein-Film-mit-Luft-nach-oben_big_teaser_article.jpg

 

 

1970年代末冷戰正酣之時,兩個生活在東德鐵幕之內的家庭,望著夢寐以求的自由德國,他們想到了一個投奔自由的計畫,只是這個主意乍聽下來,任何人都覺得荒謬,既不是爬牆也不是挖地道,而是造一個熱氣球──「飄」過去。

 

德國電影《奇蹟熱氣球》(Ballon ,2018)改編自1979年真實的逃亡事件。在當時,彼得.史崔茲克(Peter Strelzyk)與岡特.威澤爾(Günter Wetzel)為首的兩個家庭秘密收集布料與種種物資,就在地下室自己造了一個熱氣球出來,還真的搭乘它叛逃去了。

 

劇中的一個笑話可為當時東德的緊張氛圍下一個註解。笑話內容關於一名老婦聽了東德領導人埃里希.何內克(Erich Honecker)的發言,就四處找「原則百貨公司」,因為她聽何內克說:「在原則上你什麼都能買到」。這類笑話諷刺了共產德國當時的物資缺乏,而市井小民只能暗地裡以這些笑話作樂,公開說可能就得面臨牢獄之災。

 

導演麥可.赫比格(Michael Herbig)在敘事上完全省略了兩個家庭打算叛逃的動機,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的觀眾或許略為吃力,但如上述的一些暗藏在日常對話中的細節描述以及肅殺的鄰里氣氛,開場對集體主義的崇拜場面云云,都有助於觀者能很快與兩家人達成共鳴。此外,導演對於懸疑戲碼的營造功力也屬上乘,觀眾如我的情緒也一直處在被任意調度的情況底下,好幾度都得擔憂會不會心臟病發。

 

要說一個觀眾已經能預期結局的作品總是最難的,對於身兼編導的麥可.赫比格而言,卻絲毫沒讓觀眾的預期心理成為劣勢,反而戲劇化了事件的更多細節,連一場原本感覺無足輕重的青少年小情小愛都變成了追加危機的籌碼,委實驚人。

 

事實上,在事情發生三年後,迪士尼便推出了基於本片改編而成的劇情片《午夜大逃亡》(Night Crossing ,1982),由約翰.赫特(John Hurt)主演,當時該片被稱為迪士尼有史以來出品過最嚴肅的電影。雖然電影口碑不差,不過畢竟是美國人掌權,角色必須改講英語,對事件細節的追求也沒有這麼講究。

 

事隔40年,在德國導演麥可.赫比格主導之下,這起事件才終於輪到德國人自己來詮釋。在前作發行之時,兩德尚處分離狀態,如今柏林圍牆已經走入歷史29年,統一後的德國還拿了兩次世足賽冠軍,現在再重新提到這部作品,意義當然不同。

 

之所以意義不同,還在於當德國圍牆已然不存在、兩韓也正在消除藩籬之時。當初把這個故事當成奇觀來拍的美國人,現在卻有著要在美墨邊境築牆的呼聲。墨西哥人來日若將來把這招學來偷渡,你我也不必意外了。再來,已經消除實體圍牆壁壘的德國人,如今卻因為對難民處置的分歧意見,而一樣引起國內的輿論風暴。《奇蹟熱氣球》的適時出現,是一個回顧,也可以說是一個來自過去的叮囑,提醒了以習慣擁有自由的世人,那種對自由的渴望是什麼樣的狀態。

 

題外話,如果片中同樣的事情發生在50年至90年代的台灣,我國便會稱這些來台「投誠」的大陸人為「反共義士」。好比從1960年起,不少解放軍駕駛逃來台灣歸順國民政府,大領黃金。中間值得一書的故事很多,在我國退出聯合國後依然選擇投誠台灣,使得民心為之大振的范園焱是一例;不惜劫機來台的六義士也是一例,只是後續卻沒想到這幫義士有些人根本是流氓,其中兩人因綁架殺人最終被處以死刑。只是這類關於「投奔自由」的國共對峙史,現在不管怎麼拍都政治不正確就是,想想就罷了。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