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0474.jpg-r_1920_1080-f_jpg-q_x-xxyxx-h_2019.jpg

 

一本關於19世紀俄國詩人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生平的小說《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問世了,這本看來沒太多商業潛力的作品很意外地在短時間內紅遍世界。不過受到矚目的原因無涉情節,而是因為該書的作者亨利.皮克竟是一個早已過身的鄉下披薩店師傅。在他一生中,家人從未見他提筆寫作,更不知他對俄國歷史與普希金作品的鑽研竟如此之深。

 

法國電影《亨利先生的秘密》(The Mystery of Henri Pick ,2018)改編自大衛.芬基諾斯(David Foenkinos)的小說《退稿圖書館》。皮克先生的遭遇太迷人,但也太不真實,本片主人翁胡許也這麼認為。這位書評節目主持人甚至連職業聲譽都賭上了,只為了證明這本書的作者另有其人。一般所謂的「偵探電影」,多是充滿致命的陰謀與險局,讓書評大叔當起偵探,沿路少了點黑色,反而更多尖酸刻薄的閒情趣意。

 

有人會說,應當不會有人寫書之後不大肆宣揚。那卡夫卡(Franz Kafka)怎麼說呢?他死前甚至想把自己的作品一併焚燒;又有人會質疑皮克只是文化水平不高的餐館師傅,應當不可能有本事寫出這本巨著。這時又可以拿出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的例子加以反駁,在初中就輟學的他,不也寫出了史詩之作《靜靜的頓河》(And Quiet Flows the Don)嗎?

 

但胡許仍不願苟且相信,不惜長途跋涉,來到編輯達芬妮挖掘出亨利.皮克之作的「退稿圖書館」和皮克故居一探真相。故事這才開始進入重頭戲。胡許甚至發現不止一人認為這本書其實是獻給自己,都自己任性地依著文本「腦補」了起來。

 

《亨利先生的秘密》其實從一開始就點明了本片要旨,普希金其人其事從來不重要、書本身好不好也是次要,精彩的傳奇故事才是人們要的。亨利.皮克的遭遇似乎提醒了世人,哪怕現在已經進入到「人人機會均等」的網路時代,還是存在著富有才華卻從未被關注的隱居者。竟有種莫名勵志性。

 

然而,結局像是澆了抱持這種念頭的人一盆冷水,世界才不會就此改變。在劇中,幾個實習生在事發之後來到退稿圖書館尋寶,卻顯然是一無所獲,也許被退稿的作品就是真的不夠格。在故事的尾聲,我們看見了一場革命性的出版界實驗或將公諸於世。而這也將成為另一段(足以刺激銷售的)傳奇故事,這一切不是很諷刺嗎?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