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rformance-LHomme-vendu-Yahya-Mahayni-droite-Orrizonti-meilleur-acteur-Mostra-Venise_0_1287_858.jpeg
 
《販膚走卒 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2020)的中文片名,應該是近年最傳神的電影命名。主人翁山姆為的確販賣了自己的皮膚,也確實是顆身不由己的「卒」。作為身處敘利亞內戰之中的百姓,他沒有選擇餘地,要不是繼續在槍林彈雨中苟活,要不就是遠走他國,尋求新生。
只是對於山姆而言,繼續活著也是枉然,因為其摯愛阿貝兒迫於形勢,嫁給了一名外交官,移居荷蘭。山姆卻只是一名在黎巴嫩底層求生的難民。一次,他照例溜進藝術展騙吃騙喝,點石成金的知名藝術家傑佛瑞看上了他,提出了一個山姆無法拒絕的禮物──通行全球的護照。
只是這個護照必須以刺青的方式,嵌進山姆的後背。山姆從此再也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藝術品,可以隨著傑佛瑞行遍全球獲得展出。傑佛瑞的創作宗旨,乃是要藉此凸顯,中東戰事下難民的處遇,另一方面,也想藉由將人物化來挑釁既有對藝術品的認定、煽動議論。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從此至少有選擇的人,山姆沒有其它選擇的餘地。
顯然,這個「藝術品」,使得世人瞋目結舌,包括那些認為他不應為了自由與財富而失去尊嚴的難民同胞們。一個活體到底能不能作為一個藝術展示物?如果獲得他/她的同意,是不是就不存在道德上的爭議?而藝術家這樣的「創作」,是不是一種對人的剝削?
來自突尼西亞的導演考瑟.班.哈尼亞(Kaouther Ben Hania)無意在片中辯證這類問題,卻將山姆作為一個「物」遭到擺佈的過程呈現在劇情之中,真猶如棋盤上小卒。為了履行合約,他的軀體必須在一間間美術館中被展示,甚至也可能被轉售給其他有意擁有他/它的收藏家。在這過程之中,富有的白人總是盯著他,彷彿看見的不是人、不是敘利亞的戰亂、不是難民的哀戚,而是一個價值不斐的藝術品。
然而,藝術品只是障眼法,身兼編導的哈尼亞無非是在嘲諷歐美富人對中東人道危機的虛情假意。沒有人對一個活生生的難民有興趣,但當你將他包裝成一個藝術品/商品,哄抬之,人們便趨之若鶩。同理,一篇同樣議題的報導、電影、受難者故事,不也全都需要經過包裝、炒作的過程?片中最諷刺的一幕,則是當山姆完全失去控制之後,傑佛瑞不敢懊惱,反而興奮異常,因為他知道這個藝術品將顯得更為傳奇。
平心而論,本片對議題討論未盡深入,戲劇化成分沖淡了故事的可信度,使人一時難以捉住電影具體的調性。這卻讓我不禁懷疑,執導本作的哈尼亞,是不是也像片中的藝術家傑佛瑞一般,知道議題選對了,又有「真人真事發想」為宣傳,前進國際影展的機會也的確能夠大幅增加?
事實證明,她的絕佳構想,果真脫穎而出,在原先不受看好的情況下闖入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不過,看完本片之後,誰還會在乎敘利亞難民何去何從?令人聞風喪膽的伊斯蘭國又如何,不也照樣能拿來消費?
雖然沒有言明,片末明顯草率的耍人發展,沒有嬉笑、沒有怒罵,完美滿足了觀眾對「完美結局」的渴望,好看極了。想想也是,有多少西方人會想看真正沉重的中東/阿拉伯背景的電影?哈尼亞的創作選擇,有其心機,回顧片中一場場富人大觀,或許就能約略猜出她秘而不宣的心思。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