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36022828749698319-G1HBOX09-1D-438863.jpeg

 

《ID4星際終結者 Independence Day》(1996)上映時我才五歲,當年沒看過,後來到底有沒有看過,也完全忘了。對九年級生如我,伴隨我長大的好萊塢災難片是《世界末日 Armageddon》(1998)。《ID4》重映,對於有當年觀賞經驗的影迷而言,或有一層時光濾鏡。但對於無法以情懷角度來看的觀眾而言,恐怕未必是如此。
《ID4》的故事很通俗有力,描述外星人軍團如蝗蟲過境,忽然大舉入侵全球各地。巨大外星船艦可以輕而易舉的殲滅一座城市,渺小的人類無所遁逃。但編導無意追索外星人的來源與戰略擬定方式,就讓它浩浩蕩蕩地抵達地球,造成大規模的破壞。劇中最經典的一幕,便是白宮被全面摧毀的場面。
本片是九〇年代好萊塢視覺效果的里程碑之作,也間接鼓舞了其他災難大片《世界末日》和《彗星撞地球 Deep Impact》(1998)的製作。雖然就現在角度來看,幾個鏡頭仍略顯粗糙(如小狗躲避火襲、飛碟入侵戲),但整體的特效質感仍然可觀。
然而,故事的中心價值是太赤裸的美國中心主義,直指美國是唯一能夠拯救全世界的偉大國家。對於其他國家觀眾而言,大概都不由得被片中美國總統的致詞給鼓舞。但劇中外星人的無理侵略,卻不也像極了美國殖民者當年對印地安人執行的種族滅絕嗎?
換個角度來說,《ID4》對所謂美國的正面描繪,是流於樣版的。尤其在劇中飾演美國總統的比爾.普曼(Bill Pullman),決斷能力不足,但卻總是能適時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總統架勢。這又會不會是編導想要表達美國的立國根基是民主/人民當家做主(呼應臨時招募的平兵駕駛飛機對抗外星人的設定),總統即便再無能,也不至於使得美國為之覆滅?
當然或許也可以歸咎於演員本身的表演,比爾.普曼的演出確實幾無層次可言。倒是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的痞子形象,使人覺得更為可信。
在冷戰結束之後,美國電影急須新的敵人。九〇年代因為適逢世紀末,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的預言甚囂塵上,所謂恐怖大王感覺即將降世,外星人成為了被新塑造出來敵人。在本片中,外星人的造型恐怖不堪,邪惡的毫無道理,也沒有打算進行文明的協調。現在看來,這種廉價的角色設定,也有些許懷舊氣息存在。
就現在標準,《ID4》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有些過時了。一方面,新的冷戰局面即將成型,人類的敵人永遠不是天外來客,而永遠是人類本身。不過這並不代表外星人題材不能碰,而是還有什麼樣的外星人我們沒見過?有沒有更新鮮的品種?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