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reams-banner  

 

 

前幾天在港台本土電影座談會中聽到了影評人Ryan鄭秉泓老師講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說台灣欠缺對美感的教育培養,台灣的電影教育只著重在道德訓教。

這段話太打到我了,這麼一說,回想起我的童年時期,好像確是如此。

 

 

回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觀影經驗,是看了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赤子本色》(The Basketball Diaries ,1995)。老師試圖透過該片告誡我們吸毒的後果。

除了道德訓教之外,學校老師也傾向放映兒童演出的電影供我們觀賞,似乎是覺得我們身為一介兒童,就理所當然得收看我們同類演出的電影。記得學校就曾在大視聽教室放過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1997)。不然就是數不盡的動畫電影,如當時轟動一時的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Mulan ,1998),估計看了不止一次。

小學音樂課時,老師放了音樂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1965)給我們看,這倒是一次名符其實的音樂教學。回家之後,我哼了好久的"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這是全劇中我最愛的一首歌,想當初多嚮往自己能夠在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的時候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啊!

不知不覺,已經Twenty-Three Going On Twenty-Four了,再聽一次這首歌,已從嚮往化為懷念。

 

 

小時候特別喜歡卓别林(Charles Chaplin),上書店買了一卷《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1936)的錄影帶回家,好喜歡,好喜歡,索性直接拿到學校給教社會科的鄭淑瓊老師,說我想要放給同學們看,老師竟二話不說,把兩節課砍掉,改成電影欣賞。至今我始終感謝老師沒有打槍我,回想起來,這種要求其實真有點莫名其妙。

這部黑白默片的放映過程中,同學們笑得樂不可支,第一次「選片策展」的經驗,我是那麼記憶猶新。只是也是直到很久之後,才漸漸體會這部電影的深意與諷刺性的趣味。像是另外一卷卓别林電影《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1940),當時就不太看得懂,看過一次便束之高閣。

但其實也萬萬不要小看小學生,我小學時期最愛的電影是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的《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2002),一部融合了諜報戰和心理劇的數學家傳記電影,說起來小學生會將這種電影視為最愛其實有點怪異。近幾年看到許多影評人對這部片嗤之以鼻,想說就讓美好回憶留在從前,便不打算再重看了(註1)

 

 

總之,整體而言,在我的小學、國中時期,老師是很少以電影來進行輔助教學的,即便有電影可以看,我們也要邊看邊焦慮著電影學習單該寫些什麼。

而且,在那年代,我以為台灣人是不拍電影的,要不然就是只能拍一些我不能看的電影,這話可沒說錯,《天邊一朵雲》(2005)大紅的那時,我還沒資格看限制級呢!不過話雖如此,小學時期的我,還是偷偷摸摸的利用深夜的第四台看了光良和陳昇主演的性喜劇《愛情靈藥》(2002),港片《慈禧秘密生活》(1995)也是我的最愛之一。

因此,當我聽到我的電影系好朋友陳霈紋提到她的小學老師放了陳玉勳導演的《熱帶魚》(1995)給他們看時,我真是羨慕死了。

不曉得曾聽哪個導演還是影評人說,法國中學生的電影課得欣賞《四百擊》(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我則是又羨慕又驚嚇。羨慕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驚嚇則是我驚嚇一個從小被植入藝術種子的民族,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啊!大概會變成一個願意在主流報紙上從頭版開始跨數頁報導台灣藝術電影《刺客聶隱娘》(2015)影評的民族吧(註2)

 

 

我常自以為是的想像,如果我有幸能去小學、國中開一堂電影欣賞課,該要放什麼電影給小朋友們看呢?附圖的這部作品可能會是我必放的一部。

可以的話,希望大家能回想一下自己童年時期在學校看了哪些電影,也歡迎分享分享,但是不要騙人,別騙我你小學就在看高達(Jean-Luc Godard)。

 

 

(註1: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突然接到訊息,《美麗境界》的真實主人翁約翰納  許(John Nash)與妻子因為一場車禍一起走了,真是巧合的有點怪。R.I.P.)

(註2:在本文撰寫完之後,候孝賢導演以《刺客聶隱娘》在坎城影展奪下最佳導演獎。也想問問看如果侯導身為一個小學老師,會放哪些電影給小朋友看呢?)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