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談《只要我長大》(2016)之前,請讓我說一件關於林詣彬導演的小故事,事情發生在他以《玩命關頭》(The Fast and the Furious)系列走紅之前。
當年,林詣彬以《火爆麻吉》(Better Luck Tomorrow ,2002)這部講述亞裔幫派鬥爭的作品入選日舞影展。到映後座談時,一位觀眾不客氣地批評林詣彬身為亞裔導演怎會去暴露亞裔族群的黑暗面。
資深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見狀,拍案而起,嗆道:「如果導演是一個白人,你可不會說這種廢話。」
《只要我長大》的第一場戲,原住民小男孩瓦旦(陳宇 飾)貼著阿嬤站在菜園裡,兩人手抱著菜,面朝著攝影師,瓦旦笑得樂開懷,攝影師卻說:「不要笑!臉要苦一點,這樣阿嬤的菜才可以賣得出去!」
開宗明義,莫過如此。由泰雅族導演陳潔瑤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只要我長大》,劈頭就在一場灑滿陽光的戲,讓人靜默深省。下一刻,仍被要求要臭臉的瓦旦再次失笑,觀眾也被他的天真活潑給逗笑了。本片的基調於焉成形。
緊接不斷地,我們看到的是原住民生活的悲歡層層交疊,每回情緒一低潮,三個小男孩瓦旦、林山(吳瀚業 飾)、晨皓(林晨皓 飾)便適時出場潤滑,以最童心的口白來對殘酷的事件作註解,既令人心疼,又令人捧腹。只能說,故事節奏掌握得出色至極。
有人說,陳潔瑤導演過分強調了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加入了諸如酗酒、毒品議題及打獵保育類動物等元素來造就這部電影。我想,也許吧,但是我看到的,倒不是刻板印象的惡意呈現,而更是原住民同胞面對宿命的無奈。
既然無奈,只好樂天知命,只好打趣,只好歌唱,只好擺臭臉賣菜來獲得同情。能夠生活下去才是最實在的吧,有一天,撐不下去了,只好選擇遺忘生活的不堪,設法去麻醉自己,又或者鋌而走險吧。
本片片名「只要我長大」,欠了長大以後如何、如何,不就好似劇中男孩看著身邊的一切,對自己做了一個期許,立下了一個願景,注入了希望嗎?多麼動人,卻又多麼感傷。
身為原住民的陳潔瑤導演,拍了一部《只要我長大》,聊以自況。片中所謂「刻板印象」的堆疊,才蘊藏著最鋒利的批判意識與自省,及最讓人難為情的高段自嘲。
套一句羅傑.艾伯特的名言,「如果導演是一個漢人,你可不會......」噢!不!我相信沒有一個漢人能拍得出《只要我長大》。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