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umblr_onmvykkys71tp925uo1_1280.jpg

 

 

1969年7月16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踏上了月球。此刻即時被電視播送出去,全球共計有五億人收看了這歷史性的一刻。當時的地球人口共有36億人,等同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盯著電視機。

 

阿姆斯壯自那時起,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堪稱全人類的英雄。但以「英雄」來形容這個人物,總是尷尬的。畢竟世人除了知道他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之外,對他的事蹟可說一無所知。阿姆斯壯終究不是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整個太空計畫不是他的功勞,他也並非最早被推派出來登月的人選,甚至一開始先被安排踏上月球的也不是他,而是同行的飛行員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

 

也就是說,阿姆斯壯只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成為登月第一人。這麼尷尬的英雄,要如何被拍成電影?好萊塢就這樣迴避了數十年,直到《登月先鋒》(First Man ,2018)問世。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太清楚了這個窘況,而他的解方,就是順著事實走,拒絕加油添醋,也不誇大阿姆斯壯的成就。

 

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如實地演出了阿姆斯壯務實、專注於太空任務的面向,整部電影幾乎沒有什麼振奮時刻,甚至連插上美國國旗的史實都沒有放進去。我們甚至可以用「反高潮」來形容《登月先鋒》對登月場景的處理,集體的狂歡變成了個人的孤獨時刻,導演想我們看的,是阿姆斯壯孤絕的神情。他在當下所想的不是名與利,而是他早逝的女兒。

 

據說有些美國人對《登月先鋒》的敘事方式很不以為然,部分極右派人士指控查澤雷不在片中放上插上美國國旗的經典畫面,是一種不愛國。這種說法還能理解,但另一批人反對的觀點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他們說人類根本沒有登上月球,哪來「登月先鋒」。

 

依據這群陰謀論者的說法,美國的登月影片,實際上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委託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製作出來的影片。據傳說,高層相當欣賞庫柏力克的作品《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深信他是協助造假的不二人選。而許多相信這個說法的人,很可能是看了威廉.卡雷爾(William Karel)執導的偽紀錄片《登陸月球行動》(Dark Side of the Moon ,2002),片中言之鑿鑿地指證庫氏與NASA確實關係匪淺,還說他不願意回美國定居,就是怕遭到美國人滅口。

 

而在安東.巴杜-賈克(Antoine Bardou-Jacquet)執導的《嗨咖上月球》(Moonwalkers ,2015)也參考了這個說法,再加以變造之。電影描述CIA探員帶著鉅款飛到英國委託庫柏力克,窮困潦倒的樂團經紀人為了錢,假冒名導身分。最後眼見紙包不住火,只好夥同一群嬉皮朋友來拍片,卻把事情越弄越糟。麥特.強森(Matt Johnson)的《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Operation Avalanche ,2016)又是另一種玩法,以偽紀錄片方式呈現登月陰謀論。

 

但嚴肅說來,這類登月陰謀論還是難登大雅之堂,只能停留在野史範疇。不過在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星際效應》之中,為了打擊NASA的信譽,美國政府卻不惜主張登月陰謀論,將野史扶上正史。在我們所處的後真相時代,這不是什麼新鮮事。

 

總之,美國人的登月壯舉,直接宣告了美蘇太空競賽的勝利,也讓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想像一下冷卻了下來。在1972年12月11日,阿波羅17號登月之後,再也沒有人類回到月球,也沒理由再回去了。現代人更實際(down to earth),更在乎地球暖化,那種九霄雲外的事,好像再也與自己無關。

 

經常失言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個月又有了令人噴飯的言論,他在推特上說月球是火星的一部分。但撇開此事,他倒是提出了一個許多人都認同的見解。川普說,美國50年前就上月球了,「應該要把重點放在更遠大的事情上頭」。他所指的,就是火星。

 

適逢人類登月50周年,但人類想像登月的傳統卻遠遠不止50年,就電影史來看,可以追溯到喬治.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2)和佛列茲.朗(Fritz Lang)的《月球上的女人》(Woman in the Moon ,1929)。再與《登月先鋒》做今昔對照,筆者才驚覺「探月或登月電影」如果能作為一個類型,恐怕已經要走到了終點。

arrow
arrow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