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末日之戰  

【IMDB:7.1】【爛番茄:74%(影評人)、%(觀眾)】 







飾演俄國太空人的彼得史托莫(Peter Stormare)在《世界末日》(Armageddon, 1998)有一句對白是這樣說的:


“American components, Russian Components, all made in Taiwan!"

結果《末日之戰》(World War Z ,2013)更不遑多讓,開場不到十分鐘Taiwan就出現了,令全場發噱,至於究竟內容為何,在這邊就不破梗啦(似乎只要是台灣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講的都不是好事)。只是受害的不只有台灣,北韓才是真正糗到家。

《末日之戰》故事描述某種不知名的傳染病席捲全球,全球的大城市幾乎都陷入無政府狀態,遭到殭屍的佔據。聯合國退役下來的重量級調查員蓋瑞受到政府的徵召,負責調查出傳染病的源頭。

「大自然就像是連環殺手,她們雖然狂暴,但是一定都會留下一點線索,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找出她們這麼做的原因,不然一切就沒有意義了。」與蓋瑞同行的年輕的病毒專家安德魯如是說。

原先我以為專家說這句話的目的乃是為了建立他在主人翁蓋瑞心中的地位(因為前頭蓋瑞嫌他太年輕),不過後來才恍然大悟,它的用意更是在於奠定蓋瑞而後鍥而不捨的基礎。而這位病毒專家本身的設定其實更像是導演向觀眾開的一個玩笑。

前陣子伊森霍克(Ethan Hawke)與茱莉蝶兒(Julie Delpy)為了《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2013)拍攝了呼籲觀眾入場應將手機關機的小短片,沒想到馬克佛斯特(Marc Forster)技高一籌,直接把它置入進《末日之戰》劇情裡面了,而且完全沒有違和感。本片雖然整體的調性是較嚴肅的,但不少突如其來的幽默點都確實的達到了潤滑的氣氛。(莫非是馬克的德式幽默?)

有別於《全境擴散》(Contagion ,2011)的虎頭蛇尾,以及《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 ,2002)較一廂情願的收尾,《末日之戰》同時陳列了希望以及絕望,也許結局仍舊可議,但是我個人還是持正面評價的。同樣是描述末日題材的電影,《末日之戰》的格局同《2012》(2012 ,2009)近似,雖然無能企及《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2006),但也能看見些許它的影子。《末日之戰》並不是拍來應付觀眾的庸俗商業片,也或許本片是原著小說改編,讓它在劇情的深度上本來就具有點水準。

在演員的表現上面,除了男主角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以外幾乎都沒什麼好值得一提的。拍了幾年文藝作品的小布,演技上面始終沒有得到太多肯定,這回再嘗試商業大片路線,表現固然不俗,但也難免讓人有換誰演都一樣之憾。

講述殭屍或病毒傳染的類型電影不勝枚舉,但是《末日之戰》殺出了自己的一條血路,完整性極高的劇情,甚至連對白也是精雕細琢,特效方面的呈現很懾人,連配樂都有令人意外的高水平。恭喜本片的導演馬克佛斯特,對於喜歡殭屍及傳染病系列的影迷,這部片可說是集大成了,單以一個商業片而言,《末日之戰》確足以征服全球影迷。

P.S

本片極度適合改編成遊戲,甚至我覺得後頭潛入B棟研究大樓的場景,遊戲迷肯定似曾相似,莫非是致敬?

另外,3D效果是還不錯的,稱上是值得,只是一些夜視場景令我稍微有點暈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汪達翁 的頭像
    汪達翁

    無影無蹤

    汪達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