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爛番茄:%(影評人)、%(觀眾)】
「王導演,妳E了嗎?」
少見有特映會可以讓我在開播一個小時內想起身走人的,確實進行到半場就已有零零落落的觀眾先行離場,不過因為當時不知道坐我旁邊的朋友是不是跟我有同感(萬一她覺得很好看怎麼辦?),所以忍了下來。
「妳不要再E了可以嗎?」
「好!我不E了!」
結果在聽到在整個故事演變成反毒宣導片之後,我忍不住笑了出來,轉身看到她也笑了,我才總算落下了心頭的大石。
我們不談所謂的攝影和音樂部份,這兩項算是這部片唯一合理的東西。
我們要談的是,如此通俗的劇本,如果交給玫瑰瞳鈴眼來處理,會不會更好一些?
在王逸白導演的處理之下,整個劇情和角色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的混亂讓人難解,且整個架構更是鬆散無力,外加那些生硬惱人的轉場,更不用提那些悖離常理的對白設計。
好萊塢電影常見的一個橋段是這樣子的,好趁強的主人翁聲稱自己早已不是處男或處女,拿那些看來的、聽來的東西說得天花亂墜,結果當遇上真正身經百戰者,立刻就被戳破,無地自容。
當我在「細細品嘗」這部電影的時候,也八成可以透知該片的編劇,同時也是導演的王逸白女士,肯定不是拿自身經驗下去寫。因為整個故事的對白不僅完全與現實脫節,人物的反應也不合常理。說重一點的話就叫:「不食人間煙火。」
而導演在映後座談的時候也坦承這個劇本是集結了各個好友的經驗而成,驗證了我的猜測。不是我不能接受通俗劇,像婁燁的《浮城谜事》(2001)在本質上也是一般通俗劇情,但是整部戲在對白張力上的呈現卻是細膩又氣勢萬鈞,就好比一道平凡的菜,婁導靠著調味料和好廚藝使其不凡。反觀《微光閃亮第一個清晨》卻像是一道大雜燴,主菜全都扔進去炒,組成一道四不像,也分不清楚究竟此菜以何為本,原味為何味了。
剛開始我以為是導演特別讓某些角色的發言比較「無腦」,以凸顯這個角色的天真無知。慢慢演變到後來,我才發現所有角色的國語文能力大概都停留在不到國中或國中左右的程度。導演在攝影和配樂上面用了心,或許是試圖將這部片提升到藝術片的水準,想用畫面來說些故事,可惜不幸的是,所有角色一開口都只能用最小學國文課本的文句來說話,如此一來,角色深度頓時拉低。再怎樣優秀的演員看到這樣的劇本,想必也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憾吧。
另外小弟見識淺薄,不曉得什麼時候開始,劇中常出現的快樂丸(Ecstasy)被所有角色簡稱為「E」,先前從未聽過這樣的用法,只知道所有人一臉認真的說:「不要再E了!」或「她怕妳不跟她E!」如此對白的時候,觀眾席上陸續出現笑聲。不曉得是否是我錯覺,在中後半段一場,本片演技唯一有可看之處的鐘鎮濤好像E到快要笑場。
說到演技,同樣的,也是本片的一大災難。除了先前所提及的鐘鎮濤以外,沒有人有好的發揮。
擔綱女主角大位的曾珮瑜狀況時好時壞,表情經常處在單調的狀態下,聲音表情還算可以,只是針對這個角色,她其實很明顯沒有駕馭的能力。飾演阿翹的李維維算是還可以接受,最後一場哭戲雖然攝影殘酷的把她拍得極醜,但是犧牲還算是值得,確有演出崩潰的情緒,就是聲音似乎稍嫌扁平了一點,感情未能投入進去,使得觀者如我不禁有點因此出戲(其實劇中許多角色都有類似的問題,可能是跟事後配音有關)。
如果硬要說女角到底誰表現最好,我決定投給出現時間不達三十秒的紀培慧,她在劇中飾演女主角伊蓮的大學同學,還是她最清新自然啊。另外也要吐槽一下,飾演大學版曾珮瑜的小女生實在跟她的長相有著「驚人」的差距,讓我在戲院中不禁莞爾。我們在開場一景可以看到伊蓮的母親,從伊蓮幼時到伊蓮長大的一段小小回顧戲,導演選擇都讓同一個年輕女演員來演(最後一景,母女兩人幾乎看起來是同學),但她卻不願意讓曾珮瑜回頭演大學生,不懂導演的邏輯為何。
據說導演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不斷修改劇本,就是為了爭取這部片的輔導金,而她也如願以償了。雖然我前面多語帶苛刻,但是整部戲看下來也並不至於太爛,可以看得出來導演有在努力想要表達些什麼,也看得出來她不斷在摸索自己的風格,雖然始終徒勞無功。前頭有看到比較逗趣的畫面,她採用了一些像是以動畫的方式把角色拉出來獨白,或者以圖卡來解釋角色關係,這讓我還一度以為導演想要走的是一種活潑的風格。結果到了後面,卻又發現導演改用完全截然不同的方式想力求寫實。
話說前面的活潑風格卻在節奏的掌握上卻又凸顯出自己的不足,例如有一景是伊蓮在自怨自艾自己與有婦之夫周至遠的鏡頭,導演把她一個人拉出來,對著觀眾述說自己的不幸,然後讓她對著鏡頭痛哭。
據我的判斷,這顆鏡頭應該是想要走一個比較悲喜劇的路線,哭也是想要惹人憐愛的可愛哭法,達到逗觀眾笑的效果。可惜無奈的是,導演在節奏上明顯失算,讓她哭得太久,使得現場觀眾陷入一遍尷尬。我想如果一個電影導演不能細膩的以秒為單位去判斷一顆鏡頭的長短,預設觀眾的反應,那我看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導演偶爾想要來一個高深莫測的鏡頭,講一些看似認真的東西出來,卻又突然出現刻意的搞笑台詞或丑角人物(例如偽納豆),究竟導演是要走什麼風格,她好像自己心裡也沒有個底。到了中半段,我甚至有種導演是不是想要索性應付完這部電影的錯覺。
更令人不耐的對白如下,吳慷仁飾演的阿昇極為突兀的突然邀請伊蓮出去。以下是他的對白:
「妳知不知道哪裡有賣New Balance的鞋子?」
不久後下一個鏡頭跳到夜市,只見我們的昇哥拿起一雙New Balance,然後大嘆:「好便宜喔!兩千五!」
真是堪稱巔峰造極的置入性行銷啊,導演不選擇讓這雙鞋子出現在鏡頭的某個角落被帶到,而是直接讓主角對這個產品產生慾望,並接著把鏡頭帶到鞋店讓我們一窺購買的過程,連價位都清楚喊出。好樣的。
一路來到了結局,導演使用了葉念琛的慣用手法,那就是在結尾前來個回馬槍,逼著觀眾去思考究竟事實的真相是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只是手法又搞得太粗糙,讓人覺得莫名奇妙,畢竟觀眾在前面都已經很清楚的透過影像看到李毅跟阿翹的互動,結果李毅突然說:「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阿翹的幻想。」就顯得毫無說服力可言了。因為你沒有給觀眾任何一個有可能是阿翹說謊的「證據」,形象在觀眾面前已是如此負面的李毅,即使辯駁再多,都沒有道理站得住腳。
針對這個問題,主持人發現座談會上沒有人問,一時冷場,就自己問了導演,請導演來做一個解讀,究竟李毅最後究竟是不是說謊。王導很了當的說這個必須要靠觀眾自己來解讀了,其實這個回答是最好的,沒有疑慮,只不過如此完全以女性觀點出發的電影,實在沒有道理讓李毅最後突然變成聖潔之士啊,答案還不清楚嗎?
只不過王導演還算公允,也沒有要醜化男性的嫌疑,劇中的四位男角雖然都跟劇中女子發生婚外情,但劇中兩位女角也並非是什麼衛道分子,同樣也是一女至少尬兩男。除此之外,大家都和樂融融的一起E。
座談會上有位太太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想請問現在的年輕人都是這樣子的嗎?因為我的兒女也是跟他們差不多大,我有點擔心。」
我很想跟這位太太說聲放心啊...妳看看就好。
朱延平導演在座談會受訪表示:「很好看的電影,很不一樣的電影!」
李祐寧導演似乎回答的更真誠了一點,他說:「一開始我看不懂,到中間突然發現看懂了,到後面又發現自己看不懂了。很不一樣的電影!」
最後,我要以一個非電影相關科系的學生身份給王導一個呼籲。
先把收音搞好再拍電影吧,在看完本片之前,我以為這是一般學生製片才會有毛病耶?
By the way, 從今以後再也不相信什麼台北電影節競賽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