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支持奧斯卡頒一座導演獎給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如果不能頒給他終身成就獎的話,一座導演獎真的不為過。喬治米勒催生的「瘋狂麥斯」系列並非區區公式化商業類型電影,而是不斷力求自我超越、打破既定框架的作者電影。
系列首集《迷霧追魂手》(Mad Max ,1979)由於預算有限,以現在的眼光看來,許多場景和角色裝備倒像是熱情網友自拍上傳的同人電影,高原創性性的世界觀凌駕電影的實際執行。到了續集《衝鋒飛車隊》(Mad Max 2 ,1981),已可清楚見著《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的雛形,荒漠中的飛車追逐場面更野性且逼真。
然而,「頑」心獨具的喬治米勒在系列第三集《衝鋒飛車隊2》(Mad Max 3 ,1985)中,竟選擇顛覆自己在前一集奠定的基礎,將殘暴的油田生死鬥融入了兒童冒險元素,儼然把電影扭轉成末世龐克版的小飛俠彼得潘,堪稱影史一大超展開。
導演在第三集當中有意識性的顛覆,讓原先死忠的影迷和影評人們氣得跳腳,使得本片在系列當中獲得整體較差的評價。此後,澳洲出身的喬治米勒轉赴好萊塢發展,執導了《羅倫佐的油》(Lorenzo's Oil ,1992)、《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說》(Babe ,1995)和《快樂腳》(Happy Feet)系列等溫馨家庭劇或兒童電影。受惠於企鵝,還領了一座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
繼前作三十年後,高齡七十歲的喬治米勒終於在去年端出了麥斯系列的第四集,擅用新世紀的視覺技術,恣意且狂暴的剪輯、聲效與取鏡,將這個上世紀的經典龐克動作片帶得更遠。本集最大的顛覆意義,其一即在於它徹底推翻了動作片重啟和續集必然跌跤的好萊塢經驗法則。
另一項顛覆,則在於主角麥斯在片中幾乎淪為附屬,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飾演的斷臂將軍芙莉歐莎和妻妾團、女將士才是電影的主要魅力所在,有人稱呼本片為女性主義電影,也確是如此。這不僅是一部在技術上有卓越進步的續集作品,連闡述的價值也隨時代演進而調整,《瘋狂麥斯:憤怒道》堪稱偉大的復活。
難免有人會批評討論奧斯卡就應當就片論片,怎可以納入導演的前三部作品一併討論?不過,這樣的說法說好聽點是太理想,卻也能說太單純。如果奧斯卡獎的會員們的心態如我所料,相信他們手中的選票大概會不客氣地投給喬治米勒,而非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留言列表